江西省上高县信息集散云平台
信息发布
上高群组 上高印象
上高信息网上高新闻 > 魅力上高 > 上高概况 > 正文

九峰禅寺和蒙山圣济寺史话

2018-05-25 12:14 来源:上高县信息中心  收藏  举报

据同治九年《上高县志》记载:“有寺凡九,惟末山九峰最高,末山与蒙山并峙,蒙最大,末最高,与匡庐、西山并称雄盛”,“九峰崇福寺,为唐钟传故宅,僖宗时(874-879年)钟传聚兵此山,既封南平王,拾宅为寺。” 乾宁年间(889-903年),延请宜丰洞山高僧普满来此开山。后又有名僧道虔来住持寺庙。由于香火鼎盛,名声远播。昭宗皇帝为九峰寺赐额“宏济”,天复年间(901-903年)改额“崇福禅林”,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宋朝时道诠禅师,元朝道全禅师,明朝的性空和尚都曾住持此寺。道全和性空和尚对复兴九峰寺作了不少贡献。道全修茸了佛殿、藏殿、蒙堂、前资堂和东庵重楼。明洪武十年(1377年)僧性空增建了堂宇十五间,清初九峰寺毁于火。康熙十年(1617年),灵石和尚从宜丰洞山来,复就故址,重建殿宇。重修的九峰寺为砖木结构,禅堂二进一井,两侧上下有对称厢房17间,整个寺院占地1800平方米,庙宇的重新修茸,使得僧徒云集,曹洞宗风因之重振。晚清至民国初年,佛教活动持续不断。抗日战争之后,因战乱影响,僧徒渐散。到解放前寺内只有僧众3人,其中有住持1人,俗家和尚2人。此时尚有寺田百亩,收租谷60余担,附近居民中有信徒常来求签占卜。正月初一,还有些信徒到寺烧香朝拜,由寺内和尚招待斋茶并分送斋饼。解放后较短时间内曾有僧人居住。1951年土改后,僧去寺空。由于年久失修,梁柱蛀蚀,屋顶渗漏,至1993年,寺庙大部分已倒塌。1995年经九峰林场和礼会募捐,将崇福寺前殿修茸一新,使千年古寺又重放异彩。

历代文人墨客,高僧名儒,曾对九峰胜景有很多生动的描述,留下了许多优美诗文。据《上高县志》记载:宋朝诗人阮阅、蒋之奇、杨登东,元朝邹明则,明朝李坚、清朝李凌汉等,都留下了不朽的诗词。

“名山幽古寺,钟楼伴书声”。九峰山不仅是闻名江南的佛教道场,而且是儒家的著名讲堂。明朝名儒邹守一曾在此开设讲堂,一时文人荟萃,远近闻名。

寺后是唐朝时期,中国著名僧尼末山了然道场与祭坛遗址。它位于思公坪海拔493米处。了然道场由于年代久远,遗址现场毛竹林立、灌木丛生。在了然道场的主坪场外,还见有4个深达3至4米的红薯地窖。道场遗址偏北往东约16.5米处还见有舂米场和石堆。与了然道场同处一位置,在道场西部,祭坛构筑依山而筑,梯形,从上而下分为七级,俯视为扇形,石砌外围墙体平整,祭坛斜长231米,每级宽约2.5米,祭台上部宽8米,下部宽约18米,祭坛每一级高约1.2米。在最宽的第五级往西2.5米处有一方形石台——道场讲经台。《古尼道场》诗云:野狐悟欲了前因,莫道空山迹已陈;石压昙根思净土,藤封菩树忆真人;云中竹迳来樵牧,涧外松志冷俗尘;午夜金鸡啼不住,无津谁识度三身。唐时著名僧尼了然在峨嵋峰下建立了道场。她是大愚禅师的法嗣,道高精深,威信很高。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虚云大师赞其为尼中之杰。当时聚在她门下的僧徒有五百人之多。有一天灌溪闲和尚来到了然道场,扬言要和她盘公案,声称如果了然对答得上,就让她继续住持此山,对答不上便把她赶走。了然尼先派小和尚问灌溪:是来游山的或是为佛法而来?灌溪闲和尚答是为佛法而来的。于是了然出而升座,闲上前参拜,施礼一毕,便开始了场公案交锋:尼问:“上座从何处来?”闲答:“从路口来。”尼曰:“为什么不盖着?”闲和尚无语对答。第一个回合失败,开始施礼下拜。接着,他反过来向了然尼进攻,提出质问。闲问:“为什么是末山?”尼答:“不露顶。”闲问:“何人是末山主?”尼答:“非男非女相。”闲大声喝:“为什么不变样?”尼坦然说:“既不是神,也不是鬼,为什么要变?”尼对答如流,闲甘拜下风,只得老老实实拜了了然尼为师,在那里作园头三年。宋朝诗人蒋之奇诗曰:“翠黛轻拖促晚妆,白云归环岫苍苍,道人欲识普贤面,西蜀重烧十愿香。”

从了然道场再往上约一公里,就到了峨嵋峰山脚下,这里海拔723米,为唐宋尼僧墓区,墓地坐北朝南,北、西向均砌有石墙拱卫,形成一个有序的尼僧公共墓地,墓地较为平坦开阔,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石墙长达45米,高1.2米。墓葬24穴,墓穴大都为椭圆形、圆形和长方形三种。整个墓地古树参天,林荫遮日。

在了然道场往右下方约500米处,既清流峰与翠霞峰下的山洼地——艾坑,即为七祖遗塔墓地,此墓地处于两拱之间,地势陡峭,毛竹密布。从墓地分布来看。七座大型积石墓大都集中分布在墓地东侧,墓向均坐北朝南,墓地中央还有一条人为修筑的山道,人工山道还铺有平石块,有的边坡还砌有石块维护。墓地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

此外,在九峰禅寺的右边,还有保存完好的江南第一桥,九峰北宋石桥——蜈蚣桥、仰山北宋石桥、九子庵、仰山庵、宋代静觉堂禅师等遗址。在九峰禅寺左边的天竺峰下,有明清黄家岭庵址和碾米场旧址,在庵的西侧百米处有一泉水井,井水清澈,应为当年寺院的用水处。庵址位于天竺峰下,古木参天,环境优美,这里也是明清时代九峰山佛事的盛行之地。

九峰山是曹洞宗的重要活动地区,唐宋以来不少高僧慕名而来,成为九峰寺住持。同时,一批批僧人来此,经九峰寺高僧传教,又成为九峰高僧法嗣,并赴各地名寺住持道场,传播教义,从而使九峰寺成为培养高僧的摇篮。九峰寺虽经历史沧桑,几经兴废,但这块洞天福地对于中国佛学的传播弘扬,对于历史上高僧的培养作出过历史贡献。

九峰山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文献记载,更有其众多的考古文化遗存证实。省考古专家认为:大凡中国的佛教圣地,只留石塔类遗存,而象九峰山至今仍保存有古代寺庙遗址。尼僧塔林、禅师墓、寺院桥梁、寺院建筑材料(柱础)和与寺庙有关的生活、生产场所,很少见有,因而可以说九峰山处处蕴藏着古代佛教遗存宝库,九峰寺的概念不仅是一个崇福寺,而是九峰山众多寺庙的统称。自唐宋以来这里的佛事活动场所众多,它是供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同时它又是宣扬佛法、讲经的重要场所,不少高僧先后在此住持此盛行之地,又是培养高僧的摇篮,大量僧人积石墓的存在,又是高僧皈依天国的福地,可以说,九峰山是展示江南佛教历史的博物馆。

蒙山圣济寺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及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是,始祖地位高。圣济寺由南朝陈宣帝的嫡孙惠明(世称道明禅师)创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皇家后裔创建的寺庙。道明禅师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为禅宗三十二祖之二世。弘忍座下弟子千余人,其中最杰出的除了正宗法嗣——六祖慧能外,还有旁出法嗣十三人。而在这十三人中,除了北宗神秀、嵩岳慧安两位被皇室和武则天请进宫内顶礼供奉的高僧之外,蒙山道明排名第三。道明也是禅宗史上著名的“回光密意”公案的当事人。成语“回光返照”即出自此公案。他的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及“本来面目”等成为经典的宗教偈语和汉语成语。自从他驻锡蒙山,赣中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布佛寺,成为江南重要道场,对中国的哲理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宗风也影响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地。二是,建寺时间早。早在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4年),圣济寺就建立起来。这比宜春地区范围内的靖安宝峰寺、奉新百丈寺(始于公元785年)早100多年;比宜丰黄檗寺、宜春仰山寺(始于公元836—840年)早160多年.;比宜丰洞山普利寺(始于公元873年)早190多年;比九峰崇福寺、高安大愚寺早300多年;比袁州慈化寺早近500年。圣济寺开山祖道明禅师曾受教于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与六师慧能亦曾是师兄弟。圣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最早祖庭之一。从禅宗世序辈分上说,前述各寺开山者都是道明禅师的晚辈。三是,教派特色明。圣济寺以度困济厄为立寺之本,以超度性灵为持寺之擅,并以此形成“圣济派”。道明所创立的“化蒙山”亡灵超度形式被尊为规臬,发展演变成“放蒙山”、“蒙山施食”等在佛教界风靡一时,成为千百年来佛门必备的仪轨。四是,帝王曾栖身此处。相传明燕王朱棣举兵篡位(一名“清君侧”),攻陷南京城,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按照其老师、太常寺卿、分宜人黄子澄的事前安排,袈裟芒鞋,化装流亡,潜身圣济寺,圣济寺因此一度被称为“圣至寺”。寺中石柱上所刻著名楹联“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僧归东蒙去,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即是朱允炆当年情景和心境的写照。(距圣济寺八里之遥就是当年炉火烛天、规模空前的蒙山银矿冶炼场,“大冶洪炉”就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逊位落野为僧,自比“孤鸿野雁”很是贴切。)清康熙进士、户部侍郎、蒙山浒江人晏斯盛认为此楹联是朱允炆所作,而蒙山南面的太子墓就是朱允炆的长眠之所。五是,型制规模大。圣济寺自创建以来,盛得朝野推重。朝拜者日近千人。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皇帝又亲笔题匾“唐朝佛国”加以褒扬,使得圣济寺更显高贵。

此外,圣济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绝佳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在自然优势方面,蒙山高逾千米,方圆百里,是赣中第一大山。这里终年云雾飘渺,青松翠柏,石奇泉灵,花木盎然。其杜鹃花品种繁多,争奇斗艳,令人称绝。喀斯特地貌形成诸多溶洞,其中莲花洞发现二百万年前古生物化石,成为省文物保护遗址。太子璧悬崖绝立,白云峰高耸入云。丰富的地质矿产使其荣赝“末山出草,蒙山出宝”的美誉。“蒙顶积雪”为上高八景之一。蒙山别具芳香的云雾茶“蒙茶”彪炳史册。时人云“蒙顶出青州,茶名遍宇宙”。梁寅在其《蒙山赋》中赞山上物产是“表炎方之奇产,充天府之上珍,博物之张华无以辩其类。”

在人文优势方面,两千多年来蒙山以其钟灵毓秀的优越自然条件吸引四方高土。早在春秋时期,当时与孔子、老子齐名的贤士、二十四孝之一的老莱子就躬耕于蒙山。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之父文格斋来到蒙山竹楼书院授徒讲学,其间还写下了烩炙人口的诗篇《蒙山咏雪》“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梨花寻不见,昨夜青山玉裹头,今朝绿水银妆面”。其后名人文士每每由此诗化出新作新意。民族英雄岳飞纵马蒙山,操兵护国。宋、元、明三代,朝廷召三府民工五、六千户,在蒙山开矿冶银,留下大大小小百余矿洞,其规模之大为历朝银矿之旱见,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如今的矿洞群及其炉渣群已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银矿附属的“正德书院”为我国企业办教育之滥觞,其匾额由赵孟绂题写。仙姑寨、多宝峰、弹子岭、曹王洞、天云标、夜合山、弥陀石、无根石、施龙泉、太子壁以及马湖牌坊、梅沙桥、文峰塔、莲花山刀枪洞、太子祠、等一大批名胜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典故。

供稿:上高政府网 责任编辑:S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