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们上高县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又签了一份大水面养殖承包合同——石市镇农民漆昌全带领16位乡亲来到余干,每年付870万元租金,承包8年康山大湖、大港湖、菱子湖、丰收塘湖,面积12万亩。”5月12日,上高县副县长李永祥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上旬,全县养鱼户共经营水面56.6万亩,其中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社员跨县承包大水面就达45.5万亩;去年产鱼3.3万吨,产值2.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4%。
上高拥有水域面积12万余亩,但可养水面中千亩以上的水库仅有4座, 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农民“要想富包水库”的要求。当 “剁椒鱼头”越来越受市民青睐时,敢为人先的上高养鱼人,于2007年申请注册了“上高鳙”(又名胖头鱼)品牌商标,并以此为主导品种开发大宗水产品养殖生产。他们,有的“单枪匹马”,有的三五成群,多的则几十人,带着大把大把资金,以及国内领先的养鱼技术,走出家乡“小水面”,来到邻县和其它设区市,远赴湘、鄂、皖、滇、粤等省,非2000亩以上的水面不包。
大水面养殖鳙鱼,成本高、投资大。为此,“我们与信用社探索,于2006年12月组成渔业合作社,社员互相加入联保;合作社根据社员不同的贷款额度,提取不等的风险基金,如果谁效益不好一时还不上贷款,就用这些钱来应急。这样,一两个人出现了困难由大家来帮助,就大大减小了养殖风险。” 隆信渔业专业 合作社理事长闻德辉如是说。2007年底,社员黄龙清与38位农民到湖北承包阳新网湖7.3万亩水面,需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当时只自筹到1000万元,缺口500多万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时给予联保贷款,使他们“承包7年、每年承包金480万元”的项目得以顺利进行,2008、2009年不仅及时归还了贷款,而且有了不菲的收入,今年又投放了300万尾鱼苗。两年多来,合作社182户社员平均增收逾10万元,合作社积累资金109万元,农村信用社利息收入达375万元。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原生态”口味, 2008年3月,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举行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上高鳙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他们不为养鱼传统所束缚,摸索出了测水施肥、增氧、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等养鱼新技术,产出来的鱼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尤其是鳙鱼丰产技术走在国内同行前列,五六两重的鳙鱼种一年能长到四五斤。养鱼能手付东保承包10年一万亩的宜春飞剑潭水库,实行生态健康养殖,鳙鱼风味接近“野生”,没有鱼腥。目前,“上高鳙”鱼头的销售网络涉及面越来越广,成为美味的“剁椒鱼头”;2007年通过深圳转口香港50万公斤,2008年突破100万公斤,2009年115万公斤,今年头4个月达51.5万公斤。